ANDRÉ MARTINET
FONDATEUR
DE LA SILF
ET DE LA REVUE
LA LINGUISTIQUE









|

1908年4月12日-1999年7月16日
珍妮-马丁内著
安德烈·马丁内1908年4月12日出生在法国萨瓦省圣阿尔邦德维拉尔。当时他的父母是乡村里的小学老师,他和姐姐就是在那里度过的童年。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下,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马丁内逐渐具有了双语才能,并较早地激发了他对语言问题研究的兴趣。在十一岁时,他和家人来到巴黎生活。
1930年,22岁的他考取了英语教师资格证。他随即拓宽视野,首先是日耳曼语,然后是一般语言学。1932年起,他注意到自己的观念与布拉格学派曾在1928年的海牙大会上由特鲁贝兹科伊、雅各布森和卡尔切夫斯基提出的《音系宣言》的构想有相似之处,他便与特鲁贝兹科伊建立了通信联系,并于1936年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文集》第六卷中发表了《中和和原始音位》。
同时,由于经常访问丹麦,他与丹麦人Louis Hjelmslev和Hans Uldall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语符学的发展和《围绕语言理论的基础》一书的问世。1946年马丁内在《巴黎语言学会公报》上发表了长篇书评,打响该著作在丹麦以外的知名度。
安德烈-马丁内的一篇博士论文是《日耳曼语的重叠表达》,另一篇博士论文是《丹麦语中词的音系学分析》。1937年秋,安德烈-马丁内被任命为索邦大学高级研究实践学院新成立的音系学系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不同国籍语言学家之间的所有联系。安德烈-马丁内是一名战俘,他利用被囚禁的时间进行了一项调查,后来出版了著作《当代法语的发音》。
停战后,布拉格学院被解散:特鲁贝兹科伊在1938年去世,雅克布森在纽约。想要和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建立关系实属困难。
1946年,安德烈-马丁内接受了国际辅助语言协会的邀请,将前往纽约指导协会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又重遇了雅各布森,他们一起反对美国语言学家的孤立主义,以促进欧洲语言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轻松地联系上了萨皮尔的弟子:莫里斯-斯瓦德什、哈里-海耶尔、玛丽-哈斯,后来又与肯尼斯-派克建立联系,而与布卢姆菲尔德的联系则比较困难。马丁内与斯瓦戴斯、约瑟夫格林布勒、乌勒尔-温海斯和路易-海勒合作,从1947年到1964(1965)年主管了《文字》杂志。他史无前例地在美国,突破重重困难,坚持主张在《文字》杂志发表的文章既可以用法语,也可以用英语撰写的规则。
1947年,安德烈-马丁内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系主任,他不仅教授共时语言学,还教授印欧语系的比较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这使他有机会阐述和深研语言经济原则和语言的动态性,他在1955年于伯尔尼出版的《语音变化的经济原则》中介绍了这些理论。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安德烈-马丁内坚持共时性和历时性区分的必要性,但他并没有将这些术语与静态和动态划等号。就他而言,他从未将语言事实视为动态之外的东西。
他在研讨课上对索绪尔的介绍鼓励了韦德-巴斯金对《普通语言学教程》进行翻译。安德烈-马丁内鼓励他与日内瓦建立了联系,以便顺利完成翻译。弗朗西斯-惠特菲尔德为了更好地了解语符学的内在思想,曾着手翻译丹麦文,在1951-1952年期间多次向他咨询。马丁内鼓励他与赫耶姆斯列夫联系,并在他1952年春天访问纽约期间,说服了他相信这个翻译的价值。该翻译之后以《语言理论序言》为题出版。同时,应赫耶姆斯列夫的要求,安德烈-马丁内以第一版《序言》为基础向一位至关重要的评论家提交了法语译本。
另一方面,他对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语言普遍性研究持保留态度,当此类研究盛行时,这些保留意见得到了证实。就他而言,他只保留了他定义的“语言”中包含的那些普遍性。一旦明确了什么是语言,语言学将致力于找出某一种语言中确切的特征,并与其他语言区分开来。这些看法上的分歧与雅克布森愈发明显:安德烈-马丁内的现实主义反对雅克布森的先验主义,马丁内之后不能一直在公开场合表示支持这些他们私下会面和长时间的电话交谈中反对的观点。在二元论上的分歧显得无法调和。
当安德烈-马丁内1955年回到法国时,他获得了索邦大的普通语言学教授的职位。当时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已经不设置音系学教授职位,但在1957年专门为他设立了结构语言学系。从那时起,他在索邦大学完成基础教学,并在1960年出版了《普通语言学要素》,现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除此之外,马丁内还通过研讨课程培养了许多研究人员,并指导了各种语言的博士论文。行政工作的增加并没有减缓他的科学产出。1965年,他创办了《语言学》杂志,成为功能语言学派的官方刊物。马丁内的科学活动与当代语言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他的语言学视野从他给出的语言定义中凝练而来,对应的是持续与他人思想碰撞形成的积极正向阐释,而不是直接屈从于谁的影响。巴实拉赫写道:“通过哲学的方式思考每个概念,我们很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定义中引发争议的特性,以及此种定义区分、删减和拒绝的一切内容”。对安德烈-马丁内提出的定义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除了积极、不引发争议的特点外,定义实际上也自成一派,在每点上都标识出与其他理论的区别。巴实拉赫写道:“一门语言是一种工具,人类经验可通过它被剖析,这些在不同社群中被赋予特定语义内容和声音表达的单位被称作语素;这种声音表达反过来又以具有区分性和连续性的单位连接,成为音素,在每种语言中都有一定的数量,其性质和相互关系也因语言而异”。
毫无疑问,这种定义的要素保持了索绪尔的传统,而且图利奥-德-莫罗也没有忘记,安德烈-马丁内特实际上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具有索绪尔色彩的语言学家。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该定义针对的是某种特点语言,而不是广义上的语言这一大概念,这提醒我们,安德烈-马丁内最终摒弃了语言--话语的二分法,而是把索绪尔语言体系中的所有层面的符号:语素、音义段、句子等等,都与基本区分单位--音素对立起来。
布龙菲尔德及其弟子的分布语言学主义,通过系统性地不考虑词义,忽略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区别,并最终仅将语言分析局限在不同切分段线性排列的"成分",从特征到语素再到句子,每个等级较高的成分都由紧随其后的一定数量的较低等级的成分组成。这与马丁内提倡的词素和音素的双重联结从而达到有机对应的观点相悖。
最后,(马丁内)坚持认为不同群体说话者之间以及不同语言之间具有差异,拒绝用普遍性或先验的模式加工语言,与雅克布森的全球主义观点相对立。
变换式和生成式语法的登台亮相并没有改变马丁内的立场。乔姆斯基及其拥趸针对狭隘的布卢姆费尔德主义的批评,是安德烈-马丁内早在1940年代就已经揭露过的了,而且大多数基于乔姆斯基的贡献实际上都处于逻辑、语义或心理框架内,这不同于首先将语言当成自然而然的对象来研究的语言学。对于一个功能主义语言学者来说,是无法从这些基于与他自己完全不同的预设的大量产出中获取信息的。安德烈-马丁内特从未屈服于将语言研究“休克化”的形式主义压力。在功能主义研究的每一阶段,新的视角都会应运而生,使得他人想将所谓的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或话语下的术语归并入语言学。
如果说安德烈-马丁内的声名鹊起首先来自于他对音系学的贡献,并将其凝练成1956年出版的《音系描述》一书中,那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指导的大量关于各种语言,尤其是非洲语言的博士论文使得他发展了一种句法理论,并在之后他1979年著成的《法语功能语法》中得以实践应用,更在六年后《语法总论》中得到了理论阐述。
对共时性的研究实践引出了动态语言的观念。它不再将语言事实定格在瞬间,而是将任何语言的功能性演化都看做是持续发展的影像。因此,功能语言学的共时性必然是动态的共时性,正如下列公式所总结的:"一种语言因运用而改变"。
在巴黎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安德烈-马丁内再次投入到之前一直热衷的比较研究中,这也是他在纽约时期的主要研究。他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专门开了两年的专题课,最终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印欧语系民族的扩张进行了全景展示,通过语言内部重构最终达到原始单位分解后的不同形式对语言形式的结构进行了动态勾勒。这在他题为《从草原到海洋,印欧语和‘印欧人’》的书中被清楚阐释。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功能主义理论促进了功能符号学的创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路易斯-普列托、乔治-穆宁和此文的撰写者。同时期,以安德烈-马丁内为中心,创立了名副其实的功能语言学派。1974年,在马丁内来自纽约和巴黎的学生和弟子的倡议下,第一届国际功能语言学研讨会在格罗宁根举行,并首次将观点相同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希望暂时摆脱当时势头正足的乔姆斯基主义的咄咄逼人的攻势。首次会议后的年会都在不同国家举行。
尽管安德烈-马丁内于1977年退休,但他作为勒内-笛卡尔大学的名誉教授,并没有停止他的教学、研究和出版活动。直到1995年,他每周都会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做讲座。多年来,他继续在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巡回讲座和研讨会,从墨西哥到日本,从最南端的智利瓦尔迪维亚大学到最北端的芬兰奥卢。
尽管从1996年起,健康问题使他几乎无法出行,但他仍坚持做《语言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家里举行会议,并发表了一些文章。他热衷于两个课题:字母和一般书写的起源和历史,以及儿童语言的出现。关于第一个主题,他留下了几页未完成的手稿,这是一部他意识到篇幅浩繁到自己永远无法完成的作品的初稿。关于第二个主题,他于1998年在《语言学》上发表了《言语模仿》的文章,迈出了他梦寐以求研究的第一步。
这里只列出了由安德烈-马丁内撰写或指导的书籍。关于完整的书目,包括作者的文章,关于他著作的书评和翻译清单,请查阅:
此外,1998年Henriette et Gérard WALTER出版了补编书目:如需订购,
请联系SILF:SILF@silf-la-linguistique.org。
1937 La gémination consonantique d’origine expressive dans les langues germaniques, thèse principale de Doctorat d’Etat, Copenhague, Munksgard, 224 p.
1937 La phonologie du mot en danois, thèse complémentaire de Doctorat d’Etat, Paris, Klincksieck, 100 p.
1945 La prononciation du français contemporain, Paris, Droz, 249 p.
1945 Questionnaire of the 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 Associatio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 Association, 98 p.
1947 Initiation pratique à l’anglais, Lyon, IAC, 311 p.
1949 Phonology as Functional Phonetics, Londres,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40 p.
1954 Linguistics today, (dir. AM et Uriel Weinreich), New York, Linguistics Circle of New York, 280 p.
1955 Economie des changements phonétiques : Traité de phonologie diachronique, Berne,
Francke Verlag, 396 p.
1956 La description phonologique, avec application au parler franco-provençal d’Hauteville (Savoie), Genève, Droz et Paris, Minard, 108 p.
1960 Elément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Paris, Armand Colin, 224 p.
1962 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VIII + 166 p.
1965 La linguistique synchronique, Paris, PUF, « Le linguiste », VIII + 246 p.
1965 Manuel pratique d’allemand, Paris, Picard, 176 p.
1968 Le langage (dir. AM), Encyclopédie de la Pléiade, Paris, Gallimard, 1541 p.
1969 Le français sans fard, Paris, PUF, « SUP, Le linguiste », 221 p.
1969 La linguistique, Guide alphabétique (dir. AM), Paris, Denoël, 490 p.
1973 Dictionnaire de la prononciation française sans son usage réel (en collaboration avec Henriette Walter), Paris,
France-Expansion, 932 p.
1975 Evolution des langues et reconstruction, Paris, PUF, « SUP, Le linguiste », 264 p.
1975 Studies in Functional Syntax – Etudes de syntaxe fonctionnelle, Munich, W. Flinck, 275 p.
1979 Grammaire fonctionnelle du français, Paris, Didier et Saint-Cloud, CREDIF, XII + 276 p.
1980 Dictionnaire de l’orthographe : alfonic, (en collaboration avec Jeanne Martinet), Paris, SELAF,
16 + 201 p.
1981 Linguistique et sémiologie fonctionnelle, (en collaboration avec Jeanne Martinet), Istanbul,
Université d’Istanbul, 80 p.
1983 Vers l’écrit avec alfonic (dir. AM), Paris, Hachette, 174 p.
1983 L’indo-européen, Paris, Université René Descartes, UER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75 p.
1985 Syntaxe générale, Paris, Armand Colin « Coll. U », 266 p.
1985 Thémata leitourgikés súntaxis, Athènes, Nephele, 344 p.
1986 Des steppes aux océans. L’indo-européen et les « Indo-Européens », Paris, Payot, 274 p.
2004 Economie des changements phonétiques. Traité de phonologie diachronique, (nouvelle édition remaniée par l’auteur en 1980 et préparée par Jeanne Martinet), Paris, Maisonneuve et Larose, 290 p.

|